Date Modified Category Erlang Tags Erlang / HelloWorld

前几节的Hello world都是自言自语,今天试试对着别人说。首先是在本机上各个进程之间, 然后是在网络上不同机器之间。

进程间的消息:单向接收

Erlang里可以很方便地创建进程,这种进程是超轻量级的,运行于erlang虚拟机内部的, 而与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无关的(也就是说你在任务管理器中只会见到一个Erlang进程), Erlang内的进程创建开销很小,创建一个进程所需的时间仅为微秒级,内存消耗也很少, 一台机上运行数以千计的进程也没问题。

进程之间使用消息进行通讯。示例如下:

    hw15srv() ->
        receive
            {name, Name} ->
                io:format("Hello ~p ~n", [Name]),
                hw15srv()
        end.

    hw15() ->
        Pid = spawn(fun hw15srv/0),
        Pid ! {name, "alice"},
        Pid ! {name, "Bob"}.

hw15/0首先是使用spawn命令启动了一个hw15srv/0进程,。这个命令会返回 所启动的进程的pid,也就是进程的标识符。然后使用!向它发送消息。

spawn命令有几种用法,对于上例,以下几种方式都可以

    spawn(fun hw15srv/0)
    spawn(fun() -> hw15srv() end)
    spawn(?MODULE, hw15srv, [])

要注意的是,第三种用法(也叫MFA法,即模块、函数、参数法)进行调用的话, 这个被调用的函数(即示例中的hw15srv) 必须要export出来,即便是写在同一个文件中。

hw15srv/0的作用是接收其他进程给他发的消息,并显示出来。接收消息使用receive, 格式有点象case,先是对收到的消息进行模式匹配,如果匹配的话,该项->后的语句。

发送消息的进程和接收消息的进程需要协调好消息的格式,这段程序中,消息是一个元组, 元组的第一个元素是原子name,(一般习惯中erlang中的元组的第一个元素用一个原子 作元组的命名),第二个元素是一个字符串。

hw15srv/0用的是所谓尾递归服务器的写法,语句段的最后一行写上递归函数名, 象这样的服务器一定要符合尾递归的要求,不然的话运行一段时间服务器就会把内存塞爆。

进程间的消息:相互对话

上一段程序中,hw15srv/0是只收不发的,别人对它说什么,它都没有响应。如果需要 有回应的话,可以这么写:

    hw16srv() ->
        receive
            {From, {name, Name}} ->
                io:format("Server receive: ~p ~n", [Name]),
                From ! {self(), {reply, "Welcome, " ++ Name}},
                hw16srv()
        end.

    hw16() ->
        Pid = spawn(fun hw16srv/0),
        Sid = self(),
        Pid ! {Sid, {name, "alice"}},
        receive
            {Pid, {reply, Msg}} ->
                io:format("Client receive: ~p ~n", [Msg])
        end.

用到的关键字和上一段程序是一样的:创建进程spawn,发送消息!,接收消息receive, 区别仅在于消息的格式。本段程序在消息的前面加上客户端进程的pid,让服务端进程知道 消息是由哪个进程发过来的。Erlang似乎没有获知消息来源的机制,因此需要手工把发送方 的pid写到消息中,方便接收方使用。

hw16/0中,使用了self()来获得本进程的pid,然后本进程pid填到消息中,发给 服务端,然后等待服务端发过来的消息,收到后就显示出来。

hw16srv/0中则是接收消息,然后提取对方发过来的名字,在前面加上"welcome",然后 发回给客户端。

进程间的消息:RPC

RPC是远程过程调用的缩写,也就是让另一个地方的程序帮你执行,然后把结果返回给你。 Erlang中的发送请求和等待回应可以封装为一个rpc/2的函数:

    rpc(Pid, Request) ->
        Pid ! {self(), Request},
        receive
            {Pid, Response} ->
                Response
        end.

    hw16b() ->
        Pid = spawn(fun hw16srv/0),
        {reply, Reply} = rpc(Pid, {name, "alice"}),
        io:format("Client receive: ~p ~n", [Reply]).

rpc/2把发送请求和等待回应包装起来,用起来更方便了

进程间的消息:引用

上面的rpc有个两个问题:第一个问题,是当传入的第一个参数不是一个pid,而是一个注 册了的进程名,信息虽然也能发出去,返回的信息却是pid而不是注册名,无法匹配 {Pid, Response} ,因而函数会永远等待下去而不返回。第二个问题,如果本线程给远 方线程发送了几个请求,对方发回了几个回复,那就搞不清哪个回复是对应哪个请求的了。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是使用一个“引用”,如下:

    rpc2(Pid, Request) ->
        Ref = make_ref(),
        Pid ! { {self(), Ref}, Request},
        receive
            {Ref, Reply} ->
                Reply
        end.

    hw18srv() ->
        receive
            { {From, Ref}, {name, Name}} ->
                io:format("Server receive: ~p ~n", [Name]),
                From ! {Ref, {reply, "Welcome, " ++ Name}},
                hw16srv()
        end.

    hw18() ->
        Pid = spawn(fun hw18srv/0),
        {reply, Reply} = rpc2(Pid, {name, "alice"}),
        io:format("Client receive: ~p ~n", [Reply]).

rpc2/2就用了 make_ref() 来生成一个唯一的“引用”,make_ref/0生成的引用几乎 是不会重复的,文档上的说明是要2E82次调用之后才会发生重复,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。

(在这里bs一下《Erlang编程指南》这本书的中文翻译,译得像机翻也就算了,错误还不少, 像这个82在那本书上就被写成了28,我看书时还在怀疑,现代计算机进行2E28次运算, 不就是几秒的事,这make_ref到底行不行。(在211页))

更新(2013年9月13日)

像上面写的那个rpc函数是不带超时选项的, 这在实际代码中有可能会永远都不返回, 程序就卡住了, 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, 可以在后面加上 after 子句, 超时不候.